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在正職工作之餘,看書的效率那麼高?那是因為我有很高的專注力,能專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、累積資產!以下來了解如何有效地提高專注力吧!

以下秘訣都是基於一本書:《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》。這本書幫助我利用腦部的特點,科學地提高學習能力,優化時間管理,甚至「掌握自我」。


1. 善用番茄工作法,優化短期專注力

人腦被設計成無法持續專注的機制,例如短時間專注於進食,才能警惕肉食動物攻擊(「野性的記憶」)。

作者指出,普通人持續的專注力只有半小時,所以,我們要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度集中的學習。

番茄工作法(Pomodoro Technique)可以幫助我們善用人腦的短期專注力。做法是:

  • 步驟一:設定25分鐘的定時器,進行高度學習或工作
  • 步驟二:短暫休息5分鐘
  • 步驟三:「25+5」稱之為「一個番茄」;每四個番茄,休息30分鐘

個人分享

一開始,我是每專注學習20分鐘,就休息5分鐘。通過訓練,我的專注力時間提升了,所以,我現在都是高度專注半小時,然後休息5分鐘。這5分鐘我通常是做一些機械式的事情,即不會損耗腦力的,例如去廁所、喝水、做墊腳尖走路的小運動等等,讓我之後繼續專注時,有更高的效率。


2. 正確的閱讀環境,可以提高專注力

錯誤的閱讀環境會損耗我們的意志力和專注力,正確的環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。

作者指出,正確的閱讀環境主要包括兩個元素:物品擺放 & 色彩

物品擺放

當遇到太多雜物時,大腦杏仁核會產生反應,帶走注意力。所以,我們要把書本或其他學習工具之外的東西,全部清走,為自己佈置一個「專注專用空間」。

另外,即使到了中途休息時間,也不要把書本合上,而是要依然保持打開的狀態。因為每次打開書籍都會損耗意志力,降低繼續閱讀的動力。

色彩

水藍色具有「提高專注力,縮短時間感」的效果。所以,我們可以盡量選用水藍色的文具、書桌貼紙、牆紙、燈光等。

相反,紅色會「降低思考力和專注力」,我們的書桌或工作環境應該盡量減少紅色的物品。

個人分享

我的學習空間會盡量清空雜物,包括手機、水杯等,為自己佈置一個「專注專用空間」。我的文具等等都不是紅色的,盡量以藍色為主。每次休息時,我會用衣架讓書本維持在看到的頁面,減少我每次打開書本的「煎熬」。


3. 配合新飲食組合,把專注力吃回來

作者指出,提高專注力的正確飲食主要包括兩個種類:低GI食物 & 水分 

Glycemic Index(GI)升糖指數,指食用後血糖的上升速度。

低GI食物讓血糖慢慢上升,也緩慢下降,專注力維持更久。所以,我們要盡量攝取低GI食物,例如蕎麥、糙米、燕麥、玉米、黑糖、全麥麵包、蘋果、芝士、乳酪、鮪魚、酪梨。

相反,高GI食物讓血糖急速上升,專注力急速提高,但維持時間短,專注力很快就降低。所以,我們要減少食用高GI食物,例如白米、吐司、麵包、南瓜、仙貝。

另外,多倫多大學教授詹金斯提出,即使低GI食物,餐後三小時血糖也會開始下降,即專注力也會下降。所以,餐後三小時要吃一次點心,維持專注力。點心最好是無鹽堅果類,例如花生、榛果、腰果、核桃、杏仁果、長山核桃、南瓜籽、葵花籽等。作者指出每次的份量是大概鋪滿一個手心。

大腦八成是水組成。實驗證明,工作前喝500毫升水的反應時間比沒有喝水快14%。人體喪失2%水份時,專注力會瞬間下降,故夏天專注力低。所以,為了預防喪失2%的水份,我們每隔兩小時就要喝一杯水。

不過,謹記飲食更重要的還是配合自身的狀況,例如需要考慮食物敏感問題、生病狀態、個人喜好等等。

個人分享

一開始,我是每專注學習20分鐘,就休息5分鐘。通過訓練,我的專注力時間提現在的我是自己在家煮飯的,盡量用糙米取代白米,多煮一些低GI的食物。也買了一罐無鹽混合堅果,在正餐三小時過後,如果覺得專注力下跌或者睡意增加,我會喝一杯水,大概150毫升,或者吃適量的堅果,大概一個手心。


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

《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》

以上秘訣都是基於一本書:《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》。作者深研人腦科學和心理,總結出18個鍛鍊專注力的技巧。讓大家的一年變成13個月,甚至產能提升200倍。重點是,我試過,真的有效!

我通過這本書的內容,再結合自身條件去設計了這三個提升專注力的秘訣,更有效率地研究投資理財,甚至在一年半內成功買樓。只要持之以恆,你也能科學地提高學習能力!

《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》—— 日本出版一個月即破10萬冊!

作者:DaiGo(日本知名讀心師)

作者簡介:DaiGo曾是成績倒數的學生,後來通過自學考上世界知名大學。如今,他不僅能一天讀10至20本書,還能同時擔任顧問、參與電視節目和講座、主持網路節目等,真正做到,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多件事。

出版年份:2017年


🔥追蹤社群,緊貼最新投資理財資訊🔥

TELEGRAM → gofiretoday

INSTAGRAM → gofire.today

FACEBOOK → gofire.today

推薦閱讀